新車產房「柴廠」
踏入九十年代,中巴較具規模的車廠只剩下黃廠(黃竹坑廠)及柴廠(柴灣廠),前者廠房佔地面積減少及被城巴「Network 26」南區大削線影響下,重視程度逐漸下降,營運重心因而偏向柴廠為主,專營權取消前十多年,新巴士裝嵌重任均交進柴廠負責。當接收到底盤後,它們會停泊在三樓,底盤車頭面向街外,所以一有新車裝嵌時,從街外可觀察到裝嵌進度,廠內環境便一覽無遺,以未安排嵌的底盤通常停放在二樓斜路通道或三樓近常安街總站那邊的角落,以免阻礙其他進行COF的巴士外,亦怕因下雨時雨水直接滴在底盤上,因此很少會泊在天台或三樓斜路等露天地方。
多年來「長江工程」都承接外判的裝車合約,而裝嵌的員工卻是中巴員工,所以嵌車時工人間中會著上中巴T恤(夏天是就穿「國王的新衣」),他們大部分是做慣COF的員工,大概同平日習慣拆散再嵌的工序有關。同一時間三樓位置可嵌八部車,當然不會每部車同時一樣進度,而是按中巴固有的方式裝配。
下圖: 90年投入服務的中巴Dennis Condor非空調(DM),其裝嵌工序也是在柴廠進行。(圖片轉載自中巴年報)
下圖: 攝於約93年8月一個晚上的相片,嘗試以長鏡Zoom近以窺探廠內裝嵌第二批中巴Dennis Condor空調(DA)的情況。(網主攝)
未成型,先有「名」
普遍巴士迷較常留意車型、性能等資訊,相對較少集中研究每部巴士由底盤到成型的過程及步驟,其中中巴有些鮮為人知嵌車習慣比較有趣,跟九巴編序模式有所不同。以九巴為例,除非少量入貨或樣版車,通常很少分配定編號去順序裝嵌及出牌,更遑論九十年代彼岸的城巴以底盤編號的先後排列去順序編排車隊編號,所以往往在屯門裝嵌廠外停泊的新車亦難以知道日後的編號,極其量在行車証架中貼上或寫上巴士成品次序,偶爾在新車泵把上用粉筆寫上底盤編號等蛛絲馬跡,讓巴士迷拍照後參照這編號而尋根,以致當年很少人會留意新巴士出牌前的故事。
聞說中巴購買新車喜歡以真金白銀付款,加上八十年代後的經營政策,令到每張訂單的新車數目不多,一張單廿多三十部巴士,最少一張訂單只有八部單層Dennis Dart (CX)也試過,連續幾年新車出牌亦只維持年產五十部以下,形成一個獨特現象:新巴士數量之少,在新車裝嵌時已編好固定車隊編號。在柴廠三樓由左至右或右至左順著車隊編號一排裝嵌,究竟是底盤有了車隊編號後順序駛往裝車工場,還是把底盤停到裝車工場後才編列就不得而知,不過以這麼有「系統」安排,估計是後者居多。可能你會問為何會肯定這種「編列系統」的說法?答案就是嵌車時車房員工早已把車隊編號寫在車尾引擎蓋以此識別,有的只寫車隊編號,有的只寫底盤編號,有的連這兩個編號都寫上;所以當街上看見柴廠三樓有新車嵌之際,了解這些數字的來龍去脈之後,自然就清楚分別出每部新巴士的裝嵌進度。 新車泵把上用粉筆寫上底盤編號等蛛絲馬跡,讓巴士迷拍照後參照這編號而尋根,以致當年很少人會留意新巴士出牌前的故事。
下圖: 城巴是以底盤編號次序去釐定車隊編號的先後,915(026724)及911(026689)便是一個典型例子。(Boris攝)
下圖:除非是獨特的樣板車(如圖中的ATR1),否則很難從外貎分別車隊及底盤編號。(Boris攝)
下圖: 九巴在新車裝嵌接近完成後,便將寫有數字的貼紙貼在行車證架上,或許有時用粉筆在黑色泵把上寫上底盤編號以方便編列。(Boris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