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柴廠面紗
特別鳴謝: 中華汽車有限公司獲准及正式派出員工協助拍攝和考察事宜,在此深感致謝!
中巴的柴灣車廠曾經是筆者熟悉的地方,自2001年起都沒有再踏足過,基本上連其他公司的車廠都沒再「朝聖」,筆者在1998年下旬賣走了心愛的單鏡反光相機和裝備,連帶巴士都很少拍攝,偶爾會問新主人借回相機拍攝,但次數不多,「作品」早已幾近停產。2001年添購了專業級菲林拍攝器材後,至2005年間,斷斷續續也只拍了約十多次,大家沒聽錯,的確是那幾年的單反影車次數,這種嗜好已經淡出我的生活,相信是不少有些歷練前輩的心聲和寫照。人大了,越來越覺得世界很大,而興趣也不只一種,慢慢便將這個嗜好變成一種個人回憶軼事,好像一個認識很久的老朋友,長大後各有各忙,很少機會碰面。早陣子政府修例限制商用柴油車輛行駛年期,以及推出《淘汰歐盟四期以前柴油商業車輛》計劃,並可享有特惠資助,換言之在計劃底下限制了歐盟前期車輛將於2015年12月31日前可申領資助,變相在限期前淘汰有關車輛,很自然便想起這班「老朋友」正步入倒數階段,亦知道它們每年5、6月間均會續牌,也擔心它們不再做「年驗」,心血來潮突然再想看一看它們,因此決定在這班老朋友有生之年「探望」一下它們,亦可能是「送別」。
上圖:於1976年建成,屹立柴灣道接近四十年的柴灣車廠,屬多層式設計,是全港唯一現有或曾經有不同巴士公司、品牌租用過的多層式巴士廠房,包括新巴、城巴、大巴士、仁孚、屈臣氏等,無論甚麼年代,中巴均會保留最少一層停泊自家巴士。
下圖:不同年代的柴灣車廠,見證巴士行業由盛轉衰,不單是「中記皇朝」沒落,而是當今鐵路為主的政策下侷限了巴士行業的生態環境,「巴士新,班次疏,車程耐」的大時代中,或許有朝一日巴士有如人力車一樣,主力給遊客觀光用途為主。
2015年5月16日,經中華公司安排下踏足久違的柴灣車廠,昔日的交情再加上擦「人情卡」之下,令人領略到上一代的人情味。門外的更亭早已設回廠內,不再是中巴員工看守,換由保安公司負責。柴廠地面亦租給大巴士公司使用,往日車來車往的熱鬧情景早已消逝,每日數以百計的司機和員工上班、放飯的景象不能復見,唯一廠房脫落的外牆漆油彷彿沒變。筆者兩兄弟經接待後走往入油位置旁的「客?」口準備上3/F(四樓)。升降機仍是舊式,並配上熱狗淺藍色防火板,配襯懷舊按鈕,與唐樓很似,98年時乘搭時的感覺馬上返回來,腦海很快就開啟了十幾年前的「走訪柴廠Mode」。
下圖:現在的柴廠地下寫字樓升降機對出的地方,與十多年前一樣,都是給巴士作日常後勤保養之用。
下圖:寫字樓升降機出口上的中巴金屬標誌經歷幾十年歷史,是柴廠重要的地標之一,後期髹白的牆壁也掩蓋不了原本黃色的外牆。
下圖:古舊的客?,感覺置身在唐樓裡上落。(Ching Motor Bus)
上到3/F,第一個感覺就是感到荒涼,以往3/F是中巴做大驗(COF)及新巴士裝嵌的地方,每每有新巴士裝嵌時筆者都會親歷誕生過程,現在環境空礦,光線昏暗,與當年熱鬧的情景,氣氛有很大對比。試圖開啟牆壁的光管燈掣卻沒有反應,似是「cut」電一樣,應該中間牆壁另有燈掣開關壁上的「小太陽」燈,不過沒有刻意去開,眼下的3/F更顯出這層唯一用途 – 中巴停車場。當年拍攝中巴巴士裝嵌過程因為時間充裕,為使有更佳的拍攝效果均會帶備三腳架,通過單鏡反光相機和幻燈片印證出「一張張」歷史,還記得當年對拍攝效果有份執著,為正片的曝光時間、EV值、色溫、景深、構圖等因素作出計算,即場更換鏡頭、濾鏡和即時調整自家的拍攝「formula」,今天再來,腳架雖然有帶備,相機卻換上一部普通的自動數碼「傻瓜機」和攝錄機,簡單自在,更加體會到記錄歷史時刻,拍攝內容比器材更為重要,況且目的都是一樣,就是把中巴的歷史記錄下來。
下圖:在3/F樓梯旁的燈掣雖然失效,但旁邊有66年車齡的「白水箱」HK104仍可行駛,比柴廠的樓齡大得多,大體上外觀仍能維持90年代初的模樣,可是原裝的車鈴蓋已不見了,失色不少,過去它有段時間常泊在天台,與「3333」為鄰。這部私家車就是因當年中巴一口氣購買三百多部丹拿珍寶巴士而廠方贈送給中巴的積架房車。
下圖:不管是否愛好巴士,見到兩代不同的巴士放在一起也不禁用手機拍下幾張照片留念,「selfie」一番,更何況是巴士愛好者,這種強烈對比必定謀殺許多記憶卡。
下圖:地上佈滿偈油樽,在巴士附近不難發現。看到車身「鴛鴦」顏色,相信維修時都是侷部補油所致。
下圖:「巴士車徽雖吸引,保留原貌更傳神」,曾有段時間傳聞白水箱的水牌及標誌被拆走,後期用普通螺絲而非拉釘補貼,是否真有其事就不得而知。
下圖:筆者二十年前首部拍攝的CX巴士 – CX7(GD4980),位置、方向差無幾,只是由天台換成3/F,現在再看車身款式設計,完全不覺得落伍,大致仍能保持新車時的外貌,感到相當難得。
最近升降機(客?)旁的就是有「中華之寶」之稱的白水箱(Tilling Steven Express K5LA7),車牌HK104,這部活古董是90年代巴士大集會的常客,那年代幾乎沒有行家未曾接觸過,筆者第一次親身接觸已是1996年的事,度過廿年光景後的白水箱,車廂內外佈滿灰塵,可是一點也沒減它的吸引魅力,據知白水箱得到特別豁免拆散「大驗」,加上車房師傅也不敢貿然拆開它木製車身,怕的是裝不回去,可是這部「老伯伯」缺乏專利年代貼心保養,不少裝置已經「唔聽洗」,勉強也能緩步出走去土瓜灣驗車,此時馬上勾起與它一起出席活動和在「白水箱餐廳」內享用午餐的往事。相隔兩個車位,停泊著丹尼士飛鏢(Dennis Dart) CX7,它是筆者第一部拍攝的CX巴士,同樣在柴灣車廠拍攝;車身的銀色仍保存光澤,兩側沒有「China Motor Bus」字樣,只貼上中巴「旗仔」Logo,大慨是年前與其他同袍再做大驗時翻油所致,而那次大驗就在樓下曾與中巴合作密切的長江工程負責進行。
下圖:銀巴士車隊,疏落的停放在柴廠,不復當年熱鬧景象,有點冷清的感覺。
下圖:當年的3/F主要做大驗(COF)及新巴士裝嵌,也是「長江」工程的根據地,現在除了泊巴士外,亦是「私家車停車場」,遠處淺色私家車就是變了日本車的前「積架3333」。
下圖:相信大部分朋友看不出CX6的牌布是紙來的!原因是CX6在8部車中唯一數字牌仍保留用中巴常用的亞麻布,而且攪不齊「CMB」字母出來,港運城年代時被換成現在的自製紙牌布,最明顯「C」字字體與原裝不同,以「0」字改裝,現在破損狀態也是紙張的撕裂效果。
下圖:一般情況,行家拍攝CX純側面大多是右面,左面門位較難拍到,大概受街道上環境所影響。
下圖:CX6在1998年噴上銀色後,少數有行過專利路線的CX巴士,當年多行走25號線,行走不足一個月便整批八部巴士停駛泊在天台。
下圖:碩果僅存的捷聯富豪B6LE低地台巴士,相比其他同僚已算幸運,除了仍然在世外,聞說同一批車在城記準備做大驗時,發現有不少的骨架霉爛不堪,有些銹蝕得像薯片碎般的碎塊跌下來,主因是鐵「廊」骨架的問題。這部巴士同時取消降低車身功能。
下圖:畢竟它的名字是中巴,但在老一輩行家心目中,這部不算中巴的純種血脈,既沒有服役過中巴專利路線,也沒有正式編號,富豪巴士歷年來都不是中巴購買的主要首選。
再往前走見到CX6和VC1泊在一起,聞說VC1的師傅較喜歡泊近靠牆一邊;在這些巴士附近丟掉不少棄置的偈油樽,日常簡單的保養都在3/F進行。走前數步近角落位置有2部「廢舊巴士」,它們就是CX4和CX8,分別於2010和2013年退役。CX8車頭被升高,右面車頭擋風玻璃拆走,引擎以被移植到CX7上,車身、玻璃沾滿塵垢。附近的牆邊放了些CX的車身零件,包括冷氣機組頂蓋、玻璃和窗框、頭擔、尾擔等,這些零件就是來自2007年退役的CX1和CX3拆毀後的「回件」,還有2副引擎和波箱被「關」在對面的「鐵籠」中,這個籠子昔日也是零件倉,這副引擎如不是仔細觀察的確不易發現,難怪曾聽聞「跟車速賞」的行家未有一一發現上述「展品」。除了巴士外,另一角落泊了數部私家車,其中最有印象是「3333」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部日本車,旁邊的中巴貨VAN相信也命不久矣。
下圖:繼第一批銀Dart巴士CX1-3於2007年退役後,第二批的CX4,8亦分別於2013年和2010年退役,停泊在柴廠多年也沒有移動過,車上佈滿厚厚的黑色塵埃。
下圖:中巴雖然少購新車,但在採購細節上亦肯「落本」,特別是這8部前機場巴士,在英國原車裝嵌(CBU)後運港。單看牌布,九十年代起開始使用杜邦布(Tyvek),特點是質地輕身強韌防水、不易皺摺和褪色,不像傳統亞麻布般較易黃易皺易霉,這款式自96年DA57起使用,字體明顯較麻布的字體粗,後期中巴把其中7部A20的CX換上新數字布,部分舊DA也換上。CX8保留專營年代的數字布,但地點牌已換成膠質,後期的「免費穿梭」牌更不在下話,不像舊布牌捲動時令布身起伏而字型顯示有所高低。你可用剪刀輕易剪斷杜邦布,但絕不易捲動弄皺它,如換轉亞麻布,攪牌速度、力度不均絕對有機會「攪皺布」甚至「攪斷布」。八、九十年代兩巴同樣採用布牌,可是九巴的布質比中巴薄得多,而且用黑色或紅色油性漆料,利用模具遮蓋噴在布上,色澤較淺色,字體邊緣鬆散,特別在夜間,近看也不甚清晰,不能與中巴絲印製作布牌相比,接觸過的朋友一定深感認同。
下圖:CX8成為零件車,拆走車上有用的零件給其他車使用,頭軸被墊高,相比CX4更早停駛,車牌仍是舊字體,「China Motor Bus」字樣依舊保存。
下圖:CX4整體沒有拆件,引擎、波箱等主要部件仍然保存,儘管退役多時,外貌狀態完好,如適當維修,重新在街上行走未必是不可能。
按Page 2往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