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車二部曲 – 遲來先搶灘
第一集的首部曲出街後,不知一些八十後的巴士迷會否想起「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車」的回憶?有時候這些記憶放在心內保存得更為長久。當正準備二、三部曲的資料及相片之際,竟遇到些挑戰,一個不好的消息:部分裝嵌過程的底片不見了!在家中搜尋多時亦無果,事關拍攝時間相距久遠,部分資料需要照片來引證,幾經辛苦還是要決定繼續寫下去,一來可以同大家繼續回味當年,二來憑著這股正能量希望那些失蹤底片總有一天會再現手上。這次的主角是中巴第二批「富豪奧林比安」Volvo Olympian 11米(VA31-50)。截止2011年尾,這批VA是三批VA中唯一一批最齊齊整整的,暫未有因車齡或意外而退役,還有在香港眾多採用新款空調機組的富豪奧林比安唯一使用康明斯引擎,因而令它們更顯特別。
下圖:簇新的VA44,車輪仍保留原廠富豪絲帽蓋,比起同期九巴的AV/3AV,特別是國內裝嵌的一批,在出廠前已拆去所有絲帽蓋,並用透明袋袋著,放在大銀幕前,據知當年曾有一部118線的3AV因車輪絲帽鬆脫而令車輪脫下,事後歸咎絲帽蓋阻礙檢查,故此九巴決定將之全部拆走。
再度購入富豪巴士
繼1993年失去廿六路線後,1995年9月中巴再被運輸署削減14條路線,在城巴「新十四」的影響下,中巴亦不得不做些改善服務水平的動作,其中之一就是購買新巴士,可是抵港已經是96年的事。第二批VA共20部,新巴士底盤在96年初運抵中巴車廠,兩年內兩批VA共50部新車,以當時中巴營運心態來說已是大數目的訂單。新車機械配搭與首批VA一樣,引擎與波箱同為「康明斯」Cummins L10-B252及ZF 4HP500,但車身方面卻跟首批有不相同的地方。
空調設計
首先,同樣是英國亞歷山大車身,但車身外型及車箱設計已作出修改,最明顯部分莫過於車尾設計,由第二批起改用新款日本DENSO空調機組,是中巴首批裝上新款「冷氣」的巴士,除下層車箱的蒸發器放回車尾,騰出下層天花的空間外,車尾的空調機組的「四把風扇」改為「六把風扇」(正確一點叫做散熱扇),連帶車尾兩塊方型網狀散熱網改為一塊長型百葉型散熱網,值得一提這批VA是港島唯一一批11米富豪採用這款設計,與九巴AV112那批相同。而後期九巴的AV、3AV及第三批VA百葉型散熱網款式也改細了,在下方設有長方固定散熱位,據說是增強散熱效果;車尾兩側的大大小小散熱口亦統一改為每邊各一個長型柵網。
下圖:第二批VA採用新款空調機組,車尾與九巴頭批使用新空調機組一樣,使用較大的百葉型散熱網。與第一批的VA(右圖)比較,車尾的路線號碼牌與太平門對調,車牌的位置亦改為較高,貼近上層車窗的底部。
下圖: 儘管城巴富豪奧林比安11米較先到港,但車尾已採用較細小改良型百葉型散熱網,下面更設有固定散熱口,以增強引擎散熱效果。
車身外貌及設備
車頭水上箱網(鬼面罩)除VA31、32、34外,多了一條欄柵。尾牌箱亦降至太平門之下,太平門位置亦稍為向車頂上升,尾牌箱亦是三巴中最少的(頭牌箱更甚);坐椅保留3+2配搭,繼續沿用熱狗款式長椅,不過座墊及背墊卻非常柔軟,個人認為比其餘兩巴更為舒服,客位分佈為65(上)/40(下)/33(下企)共138個法定客位,適合在隧道線清客之用。上層兩邊尾窗增闊,大概跟新款空調組件設計有關,不過車窗仍舊使用圓角獨立窗,配上英式「半截窗」風格,車身併合方法繼續使用近半世紀的拉釘形式;車身設施亦有所微調,車頭近錢箱位置增加了一條曲型扶手,方便乘客握扶;錶板亦不像頭批般削減了左邊,於是ZF波掣便設於錶板的左面;車外倒後鏡臂架統一改用ARCOL 2158系列,與同期城巴11米富豪款式相同。如果撇除中巴款的圓角窗、細牌箱,基本上同城巴Volvo Olympian 11米車身及纖維組件同出一轍,形成獨有的「港島式」,與九巴的「九龍式」漸漸變成本港「亞歷山大」車身兩大主流選擇。
上、下圖: 基本上中巴及城巴是三巴富豪中率先全採用ARCOL倒後鏡臂,好處是方便工程人員統一安裝鏡臂位置,不易走位,當然對於喜歡調度倒後鏡高低的司機們則另作別論。九巴方面,由S3V開始,九巴「亞歷山大」車身左面採用ARCOL鏡臂,而右邊則傳統使用Ashtree「倒U型」鏡臂,這種鴛鴦配搭直到AV231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