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及攝影:Boris Yan

九龍半島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興建大量公營房屋以應付天災、市區寮屋清拆或無家可歸等需要徙置居民的需求,這些地區稱為徙置區(Resettlement Area),徙置區興建了大量徙置大廈,代表著香港公共房屋正式具有規模,有計劃地興建以配合政府在一九五四年推出正式的徙置計劃,這些徙置屋邨(Resettlement Estate)分佈於石硤尾、黃大仙、慈雲山、牛頭角、觀塘等,而東九龍地區東面盡頭最遠、最早興建的徙置區就是油塘灣徙置區。

油塘灣徙置區於1964年正式陸續入伙,當年的觀塘一帶地區相當荒蕪,還記得中學地理老師說過年少時去觀塘旅行,在觀塘地鐵站附近的「舊麥記」旁釣魚(老觀塘人習慣稱舊觀塘健康院旁的最早期麥當勞為舊麥記),附近多是農田或雞棚,所以上一代人習慣稱翠屏道一帶為「雞寮」,更何況是當時的油塘區,對外交通相當缺乏,可想而知當日的居民往來觀塘或其他地區甚為不便,日常居民除徒步或坐白牌車外,主要就靠九巴的11D線出入,到67、68年間新版14、14B、14C等路線相繼開辦,正式「確立」14系為代表油塘區開出的巴士路線。

上圖:九十年代中期拆卸了部分徙置大廈的油塘邨,九巴14C如舊穿梭邨中為居民服務,可是圖左的新區(第22-26座)和圖右上方的第17-21座早已清拆,並長滿雜草,一直丟空。而14C後面的第17座巴士站附近一帶的地方,便是現今油塘大本營的位置所在。攝於1996年。

下圖:一張簡單的街道圖已清楚表達出當年整個舊油塘邨的位置和鄰近的環境,讓區外人更容易知道當時的景物所在,不過對「老油塘」而言,地圖卻印在腦海中,歷久常新。(圖片摘自《油塘新回憶 New Memory of Yau Tong》Facebook專頁)

下圖:地鐵開通後,14C都是扮演油塘至觀塘的接駁角色,雖然有小巴直接競爭,但在七、八十年代普遍生活環境不太富有的油塘居民來說,相對平宜的交通工具絕對是不錯的選擇。(Mark McCann攝)

居民大增 新屋邨落成

政府除了徙置計劃外,1962年推出的「政府廉租屋計劃」(Government Low Cost Housing Scheme),興建政府廉租屋邨,目的是讓有較佳負擔能力的家庭申請,邨內環境和設施較佳,租金相應較高。1964年政府當局宣佈興建「油塘灣政府廉租屋邨」,1971年6月至9月油塘灣政府廉租屋邨第一期(即第7至10座落成,而油塘徙置新區(即第22至26座)也於1971年亦相繼落成,兩邨名稱很容易令人混淆,後來油塘灣政府廉租屋邨改稱為高超道政府廉租屋邨,直至1973年4月1日房委會成立,所有徙置屋邨、政府廉租屋邨和屋宇建設委員會的廉租屋邨正式統稱為公共屋邨,自此兩邨分別稱為「油塘邨」和「高超道邨」。高超道邨第三期(即第1、1A、2座)於1973年5月起落成後,一下間居民人口增多,實在需要新闢路線以應付需求,1974年10月14日開闢新版14A線,與遷站後的14號線總站設於油塘(高超道)總站,14A線開辦同日14C線亦正式來回繞經油塘邨。

下圖:由1974年10月起,14C來回繞經油塘邨,為居民帶來方便,開線初期以綽號「火箭」的亞比安41型(Albion Viking EVK41XL)作掛牌車,以應付邨內、工廠區和渡輪接駁等乘客,區內線用上大型單層巴士,可見客量亦有相當。圖中的背景為第9座的瑞香茶樓,即現在油翠苑D座溢美閣的位置。筆者當年受《車主》雜誌那幾張照片所啟發,用傻瓜機仿傚拍攝,雖然效果平平,現今再看卻有另一番感覺和味道,你又看得出有何珍貴之處?(陳北雄及Boris攝)

我的黃金時代

油塘區居住人口增加,連帶就業人口也大增,60-70年代間,油塘工業區的工廠大廈相繼落成啟用,而且鄰近鯉魚門三家村碼頭,渡海小輪來往鯉魚門至筲箕灣(後遷往至西灣河碼頭),在未有地鐵、東隧之前是最方便往港島東區的交通工具,亦紓緩觀塘碼頭渡輪航線在繁忙時間的搭客流量,因此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九巴14C線的黃金時代,由開線初期使用單層巴士,如亞比安41型(Albion EVK41XL)綽號「火箭」作掛牌車,變成丹拿F型(Daimler CVG6LX-30)為主力,相信一些較舊型的短雙層巴士如丹拿A、B型亦有行過14C甚至上過牌,始終一條屋邨區內線的乘客量不能跟對外跨區線如14號線相比,用車自然是較舊的短車。到80年代初,即使地鐵觀塘線通車,客量亦未有大影響,因為當時地鐵觀塘線尾站是觀塘站,14C仍是擔當接駁往觀塘的角色。80年代起,丹拿前置引擎巴士開始退役,接替的車款便是同屬丹拿(Daimler)車廠的二手車,「縮水寶」DMS(Daimler Fleetline CRL6),這亦是筆者有記憶開始認識的巴士款式,直至80年代末DMS退役而換上「大泵把」(Dennis Jubilant)。

下圖:換走前置引擎的「亞比安」和「丹拿」巴士後,接替「上牌」的就是二手「DMS」巴士,亦是八十年代中後期在油塘邨內包括14B的主力巴士車型,90年初陸續退役,部分「油塘DMS」退役後被買下來改裝,之後運往大陸作「三手巴士」繼續服役。圖為同期在廣州服役的城巴二手「DMS」巴士D42。(Bus Unique Soul、Dennis Tang及Boris攝)

全邨走勻  聲量過人

要數筆者對14C有零碎記憶的應該由80年代尾至90年代頭開始,那時候14C應該有5至6部掛牌車,都是「DMS」巴士,曾於網上看過稱2D44(CN4275)、2D62(CP174)、2D63(CP182)、2D64(CP287)、2D65(CP298)及2D66(CP322)、2D71(CP2484)、2D87(CP4715)曾作掛牌車,相信在不同年份退役後會補替上,而且筆者當時亦未喜歡巴士,無從考究,記得的就是與家人出觀塘時坐在下層淺綠色內籠,兩列橫排坐椅,車尾凹陷,最特別是車身的「超載屬違例 乘客請合作」的標語,每次見到也記不住這原整兩句,以致當年的畫作「作品」畫巴士時每次都出現不同字句的標語。

下圖:往來觀塘裕民坊至鯉魚門的14C線,幾十年來兩邊總站都沒有大轉變,曾經是東九龍市區最盡頭的鯉魚門三家村碼頭巴士總站,其「重視」程度,跟以前許多郊區線總站的特色般 – 擺街,話雖如此,幾十年間亦有不少「背包」旅客認識或坐過14C線,原因很簡單,就是「老外」絕少懂得搭紅「VAN」。(圖片分別由Charles Lam分享及摘自《油塘新回憶 New Memory of Yau Tong》Facebook專頁)

下圖:位於第17座的巴士站,站後有一間名為「群記辦館」的士多,近站旁被人放了一個鐵籠飼養白鴿以及栽種植物,地上更有來自雀鳥的「頭獎」,如是今時今日所發生,早已上A1頭條及面書。

下圖:每次在港島區見到「DMS」XF的蹤影,筆者都不禁多拍幾張照片,同時亦會回想起兒時乘搭過同款兄弟的回憶,有時候更會在許可的情況下運用牌布去抒發一番「油塘特色」,造就出有趣畫面。

在油塘邨內來回各有分站:

分站 往觀塘裕民坊 往鯉魚門三家村
1 17座對開,近聖安當小學 12座對開,醉瓊樓對面
2 8、11座對開,前遊(油)塘總站 22座對開,近渣打銀行
3. 6座對開,近房屋署

 

曾有一次深刻印象,傍晚下班時份,同一時間有三部DMS 14C在17座對開埋站,每部車都載得滿滿的,可想而知當時客量也不錯。的確,這些短短的「cutey巴士」令筆者漸對它們產生興趣,開始用相機影巴士時,九巴「DMS」早已退役,所以過對面海影中巴時,對中巴「DMS」(XF)份外有份親切感。90年代起14C轉用「大泵把」(亞歷山大車身)和「黑金剛」(都普車身)的「丹尼士」喜悅(Dennis Jubilant),巴士行車聲浪更大,遠遠也能聽到14C經過,筆者粗略估計,14C是當年少數的一條巴士路線進入一個屋邨內,同時可讓每一座數都能「看見」(從大騎樓或屋內)該線巴士經過的路線,加上油塘邨向來「旺中帶靜」,特別在晚上,不用實時報站也知道巴士即將駛近,當時居民已經見怪不怪,亦帶來一點有趣的地方。

下圖:一條寧靜的屋邨,每次巴士經過必定震響整邨,特別是前置引擎的「丹尼士」喜悅(Dennis Jubilant),埋站拉下手掣時,其巨大聲浪可謂數一數二。1997年7月15日,這天15號線的掛牌車N90(CH5162)行走14C,它幾近退役之期,據聞此車掛15號時經常故障。剛轉入欣榮街街頭,第2座旁,而對面行人路有個小坡,上面有個球場,改建後現在正正就是搬遷後的聖安當小學的現址。

興旺過後  走向衰落

90年代起,油塘邨按計劃清拆,箇中來龍去脈將會在日後的油塘系列文章一一詳談,現在只花點筆墨略談。首先要知道油塘邨是由兩大類型徙置大廈並分開三期所建成。

入伙年份 座數 徙置大廈型號 拆卸年份
1964年
(第一期)
沒有第10座

油塘邨第1
油塘邨第2
油塘邨第3
油塘邨第4
油塘邨第5
油塘邨第6
油塘邨第7
油塘邨第8
油塘邨第9

第三型

Mark III

1997年10月至
1998年7月
1965年
(第二期)
沒有第13、18座

油塘邨第11
油塘邨第12
油塘邨第14
油塘邨第15
油塘邨第16
油塘邨第17
油塘邨第19
油塘邨第20
油塘邨第21

第三型
Mark III
1997年10月
至1998年7月
1994年
1971年
(第三期)

油塘邨第22
油塘邨第23
油塘邨第24
油塘邨第25
油塘邨第26

第六型
Mark VI
 1993年5月

 

下圖:油塘邨由兩類徙置大廈所組成,分別為第三型(Mark III)和第六型(Mark VI),大部分樓高七層,受地勢環境和土質所影響,每座設計稍有不同,例如第1-3、7-9座因設有天台學校而在八樓(7/F)建為課室和操場間隔,地下(G/F)部分可住人部分設商舖;地質和計劃有變而沒有第10、13、18座(側聞部分同溶洞和斜坡土壤有關);而22-26座更因航道旁樓宇高度所限只有七層,因此不設升降機亦新型徙廈少見的。(圖片摘自Boris及《油塘新回憶 New Memory of Yau Tong》Facebook專頁)

1980年首宗被揭發公屋出現存在結構問題的事件,其後至1986年才發現出「26座問題公屋醜聞」,26座問題公屋結構遠低於安全標準而有即時倒塌危險,需要盡快拆卸,據《公屋醜聞》一書中提及,公屋石屎強度最低標準需為20MPA至30MPA,而26座問題公屋石屎強度介乎由2.40 MPA至8.32MPA,它們均屬於徙置大廈第四至第六型(Mark IV – Mark VI),可是1986年檢驗樓齡超過五年的公屋(絕大部分為徙置大廈第一至第七型和政府廉租屋)共843座,只有114座合乎合約規定,其中1971年建成油塘邨第三期(徙置大廈第六型)的第25和26座的石屎強度分別只有標準的26%和28%。

其實在油塘邨其他座數(第三型)的單位出現天花剝落和鋼筋生銹外露也絕非罕見,只是一下間要全部拆卸問題樓宇安置根本是無可能。聽聞油塘新區的結構惡劣程度僅次於26座問題公屋(可能不相百仲),是屬於80年代末拆去那26問題公屋後首批計劃「K.O.」的第四至第六型(Mark IV – Mark VI)之一,連同第17-21座等配合機場搬遷使樓宇高度限制放寬而重建為更高的公屋,即油塘邨重建計劃第一期,亦希望油塘邨餘下居民能原區安置,可是計劃有變,為遷就地鐵將軍澳綫定線後和配合油塘邨周邊整體發展計劃下,清拆後的第17-26座地皮丟空了5年後一直等候餘下的油塘邨清拆後才一起重建。

假如你是其中一戶眼見油塘邨新區最先被清拆,地盤長期丟空用來養流浪狗和雜草,自己仍住在千瘡百孔卻屋內無獨立廁所的單位之中,並且重建無期的第1-16座居民,你會有甚麼感覺?

下圖:首批油塘邨徙廈拆卸後原址一直空置並長滿雜草,14C巴士出觀塘依舊沿油塘中心旁高超道斜路轉上欣榮街尾,巴士左面第20、21座和右面第25、26座地盤,如今早已成為鯉魚門廣場和大本營了。

下圖:遠眺油塘灣,望見維港,清晨時份飛機使用「31跑道」降落時更可極近距離感受到飛機的巨大和聲浪,而舊區的結構、樓宇質素和衛生環境,莫非真的比新區有更佳條件?安置的單位數量真的不能整邨拆卸安置?

九十年代後  每況愈下

下圖:裕民坊巴士總站這位置在取消14A線後是14C御用的「食飯泊位」。14C坑位就在第一條候車車坑,到94年被98A「侵佔」,搬到仁愛圍公廁旁的第四條坑,直至搬離裕民坊為止。

下圖:97年9月年驗(C.O.R.)後,N299翻油車身油漆及換上「細Logo,細編號」,而它的「好兄弟」N24卻因車齡較高而保留「大Logo,大編號」外觀退役。值得一提,這兩車分別是79年和81年的9月尾出牌,每年的8-9月兩車同期做年驗,所以14C在8-10月期間很多時會出現兩部替字軌。

到93、94年時,14C只剩下3部「掛牌車」,包括N24(CA7626)、N126(CJ4843)(頂替N20)和N299(CR4934),隸屬觀塘廠,邨內少了一半人口,交通需求減少,班次亦拉疏了,另一主因就是多年來受到紅Van直接競爭,行車路線幾乎一樣,卻比巴士快捷,一直深受居民歡迎乘搭,95年時紅Van收費$2.5,14C收費$2.4,若非有「老人優惠」的乘客候車,相信14C又是一條吉車遊河路線,同時cut走N126,全線只有2部車走全日。

這時是筆者跟14C互動機會最多的時候,正因為搭客稀少,早上乘坐經常可以作「上層包車校巴」,筆者喜歡在第11座對開的「位置」上車,這是油塘第一個巴士總站,舊稱「遊塘」,11B、14、14B也曾定此為終點站,1993年14B總站遷往廣田邨後一直荒廢,站內兩旁經常泊滿車輛,看起來像個「免費」停車場,後來這站被作14C的分站,初期巴士也會扭入站內上客,後來經常被車輛阻塞通道,司機索性只在站外馬路開閘上客,漸漸居民已經習慣,而且絕少人會在此特意等候,間中相信總會有些外來人在正宗站內候車,筆者有理由相信他們必定「中伏」,那年頭已有「ISO」的九龍公司,這些例子也必絕無僅有,想必行家也不太清楚這個油塘居民的默契。

下圖:削班次後14C減去一部車,N126被cut走,由三部變為兩部,兩部車全日行走,全線不設「兩味車」(只在繁忙時間行走的巴士)。(Guy Leung攝)

下圖:在距離分站外很遠的馬路邊上客,不單在現今巴士服務水平下不會發生,就算在當年的九龍公司路線也絕無僅有,這種司機與居民的默契,連熱線職員也不會提醒到你。

下圖:在第8座和第11座中間的巴士站,是64年開邨以來一直使用,包括11D、14、14B線等曾以此站為總站,後面曾是「棚仔」街市,其中14B以此為總站歷時最久。而14B總站中央多年來沒有再放排隊欄杆,所以站內變得空曠,巴士可泊得相對隨意,有點像興華邨的情況,直到93年搬往廣田邨後才給14C使用。現在這位置是聖道學校。

維港畔下  最終落幕

上圖:懂得欣賞的話,舊油塘邨有種繁華底下滄海遺珠的協調感,彷彿有種獨特的秩序與時代都市互相緊扣著一起。邨內的第三型(Mark III) 徙廈更可細分為「I」型(單座)、「L」型(兩座相連)和「C」型(三座相連),在香港眾第三型(Mark III) 徙廈屋邨中較為罕有。

隨著油塘邨第二、三期居民安置展開,最後一期可選擇遷往啟田邨或翠屏南邨安置,邨內住戶一天比一天少,商舖絕大部分遷出,白天已經是個死城,天黑更甚,唯一有些人氣的時間是聖安當小學、普照等返學和放學的時間會途經邨內,偶爾筆者也會在邨內用相機記錄回憶,題材也不只有巴士,而是在香港快消失的徙置大廈第三型,在觀塘區已很難復見,第三型徙廈是很特別的類型,在七代徙廈中與別不同,站在「臨時」與「規模」,「基本」與「完備」之間的分水嶺上,代入巴士世界上,如果「長牛」(Daimlar CVG6)象徵古典,「巨龍」(Dennis Dragon)代表現代,那麼第三型徙廈(Resettlement Building Mark III)會是巴士世界中的「喜悅」(Dennis Jubilant),一個時代的轉捩點,作為下一個年代的啟蒙老師,九巴派上「喜悅」(Dennis Jubilant)行走14C線最適合意境,起碼筆者是這樣認為。

「喜悅」伴隨壽終正寢的老油塘也有退下來的一天,N24(CA7626)因車齡已高退役,由「都城嘉慕」(MCW Metrobus) M5(CZ2611)取代,因為油塘邨拆卸工程展開,14C也再次不入欣榮街,1997年12月9日,回到廿多年前般不入油塘邨,半年左右的時間,「油塘Mark III」亦夷為平地,同時丟空5年的地皮也開始打起地基來。

下圖:由M5取代N24成掛牌車,14C再次有後置引擎巴士作字軌,服務提升了,卻無助提升客量。

下圖:地鐵將軍澳支線定線落實後,連同油塘邨重建計劃一併進行,98年10月起開始清拆,見證油塘邨興衰,幾十年來為居民出入帶來方便從未間斷,一直堅守到重建展開的一刻,14C,Goodbye & Thank You!

下圖:開始清拆油塘邨的同時,14C不用再轉入欣榮街,直接來回程行走鯉魚門道,兩旁未蓋「屏風樓」,給人一種開揚的感覺。圖右被封的路是高朗道路口,現時是高翔苑高麒閣與高瑞閣之間位置,是昔日高超道巴士總站出站後主要通道,巴士轉出鯉魚門道時,62X會轉左兜落鯉魚門,14號則轉右往觀塘方向,兩線均用「巨龍」S3N作掛牌,「兩龍出海,分道揚鑣」的景象周時出現,直到95年尾14號才改轉左後繞經高怡邨及高俊苑。

投閒置散  送進歷史

下圖:當前置引擎雙層巴士徹底撤出載客行列後,九巴將不同的「鯊仔」投放入「細車線」,當然在路面許可下亦會將原本的「細車線」升級,加入「加五車」(11米以上巴士)上牌。至千禧年初 14C將以達晚年的「丹尼士」多明尼達(Dennis Dominator)短暫成為掛牌車,不時亦有11米巴士「客串」。

拔去「千年蟲」後,走進千禧年代,14C的前置引擎巴士一早在「捉蟲」前全部退役,三軸「加五」11米大型巴士已有開往鯉魚門,並不是客量暴增,而是九巴缺乏熱狗細車,路面許可的話就會派「加五」大車,當中短暫掛過「丹尼士」多明尼達(Dennis Dominator)。2000年7月1日全線雖然「全冷」,換上全部空調巴士,但同時亦「雙變單」,掛牌車全部被換成「達智」(Dennis Dart)單層巴士,跟開線時一樣採用單層巴士行走,不過搭客卻少許多,班次也進一步減少,到地鐵將軍澳線通車後,新油塘邨、油麗邨、鯉魚門邨等相繼入伙亦沒有大幫助,最終於2013年3月24日起停辦,完成近44年歷史的交通任務。

下圖:踏入2000年起,九巴的兩軸「鯊仔」相繼退役,熱狗細車短缺,陸續將不少路線「全冷」,衡量過14C的客量情況後,「全冷」時並沒有換入雙層「冷馬」,而是入替兩部單層「蛋撻」(Dennis Dart)行走14C,分別為AA4(FN1854)和AA5(FN1967)。

下圖:當14C轉用單層巴士行走後,AA48(GS9019)這部士啤車經常替14C字軌,是九巴剩下的唯一一部Northern Countries車身「丹尼士」飛鏢(Dennis Dart),使用「特別」巴士行走,有點像當年樣辦「丹尼士」喜悅(Dennis Jubilant)N4(BT7277)般屬替車常客。

下圖:14C長年積弱的主因並非人口搬遷、地鐵入侵,而是幾十年來受到鯉魚門至觀塘的紅Van直接競爭,班次較密,靈活快捷是成功搶客的取勝之道,1995年時紅Van收費$2.5(通常有開冷氣),14C收費$2.4(全熱狗),到2013年14C收費$4.1,還比紅Van還貴一毫!在這種環境下經營,把路線取消是遲早的事。

附加一:過去回憶點錄

筆者特意挑選一些14C的特見或有趣鏡頭與大家分享,可有令你們產生共鳴嗎?

下圖:MCW在鯉魚門的日與夜……
後置引擎巴士的引擎聲浪相對前置引擎巴士較為低沈,巴士經過油塘邨時明顯分別出不同聲音,後期11米巴士被派往行走更日趨普遍,早於98年以已常見於14C線。S3M1(DK1367)是短暫由九龍灣廠管理,使K廠成曾有3部11米熱狗「1仔 」的廠份。

下圖:最後一部編列的「都普」(Duple)車身的「黑金剛」N363(CV5040)是整批車唯一領有「CV」字頭車牌,換轉是「雞車」(Leyland Victory Mk2),「CV」牌巴士為數也不少。

下圖:用膳時14C車坑有時會被隧道巴士佔用,車長偶爾會把巴士駛往其他車坑月台上客,因為候車乘客不多,甚至乎是無人候車,所以根本無人會理會這類安排。

下圖:以14C晚年的客量而言,一部小型的單層巴士亦足夠平日運作,年少時曾想,如果MCW「老鼠仔」(Metrorider)試驗成功,而九巴又樂意大量購入,這個情景絕對有機會發生。

下圖:九巴當時一直缺乏後置引擎「短車」,特別是「丹尼士」多明尼達在油塘地區很難碰上,全九巴也只有40部,K廠大部分被派駐行走15A,難得行走14C,筆者必定是座上客。

下圖:兩部K廠的新丁,一部是出牌一個多月的簇新巨龍AD183(GJ5913),連廠徽也未貼上,另一部是剛從屯門廠「出城」到觀塘服役的「雞車」,勝利二型G261(CK3885),是這批「出城雞」第一次行走14C。

下圖:95年時屯門公路實施巴士專線,九巴將車速較低的勝利二型調離屯門廠(U),幾十部車一下間轉投觀塘廠(K),又再次打破了多年來沒有「雞車」大批進駐K廠的局面,不過只屬短暫停留,很快便把它們轉廠或退役。

下圖:觀塘裕民坊巴士總站是香港少有建在建築群中心,前後左右被樓宇包圍的大型總站,與「過海大線」101為鄰幾十年,兩線有個共通點,就是它們行走路線和兩邊總站多年來均沒有大改變。

下圖:2000年4月,沿用多年鯉魚門崇信街總站停用,遷往旁邊的東源街的總站,沒有變的,就是同樣泊在路邊,這改動只維持了一年左右。

附加二:廣告說故事

每個車身廣告背後代表著品牌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小小故事。

下圖:BL61曾是隧道線109的掛牌車,帶著荃灣廣場廣告,加冷甩牌後成為士啤車,96年3月曾行走14C。該商場曾經是90年代荃灣區的地標,更有兩部相同廣告的九巴作此商場的免費接駁線39R的掛牌車。

下圖:61X的「萬事發」香煙廣告巴士,這廣告對油塘居民來說並不陌生,因為14B的「兩味車」BL39(DB9908)早就賣著相同廣告出入油塘。

下圖:這次勝利二型行走14C與過檔K廠的「雞車」無關,是壞車後被拖到九龍灣廠維修,修妥後順便留在東九龍幾天做生意,攝於97年4月;留意電燈柱旁遺下九龍皇帝的「墨寶」,對當時的東九龍人來講,可謂見怪不怪。

下圖:市政局和區域市政局的Logo遍佈全香港,最簡單在垃圾桶上亦不難發現,經過多年的「清潔香港運動」後,現今的香港又是否真正的潔淨了不少?

下圖:「人權法治  社會支柱,選舉事務  齊來參與」這句口號當年在街頭巷尾的海報,以至電視廣告也經常出現,深入民心,但又有幾多人有留意到,後期這句口號在選舉過後靜悄悄地把「選舉」改為「公眾」,該這兩個字的字體明顯細少了,其他帶有相同廣告的巴士情況相同。

下圖:在九十年代香港一個並不起眼的韓國家電品牌,配上簡單的字句和圖案的車身廣告,行走一條「山旮旯」路線,有誰會估得到,十幾廿年後這個品牌的銷量竟然可以撼抵當年的旗艦品牌如NOKIA、SONY、APPLE等,不單是香港,全球都認識的名字 – 三星 SAMSUNG。

下圖:偉易達廣告的N225(CN1946),這個品牌曾經是本地新科技的象徵,「電子辭典」一詞在現今來說有點陌生,可能你用Google搵完個字詞解釋,它才剛剛開到機進入目錄。這部「黑金剛」是少數在晚年仍保留原裝英國B.M.A.C. 343系車尾燈。

下圖:新好酒樓集團全車身廣告的N218(CN450)也曾行走過14C。(K.H.Choi攝)

筆者有感

交通工具是油塘邨衣、食、住、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於舊油塘邨的老街坊心目中,14C好、巴士好、小巴也好,它們的角色除了代步之外,更是一種往外接觸的橋樑。筆者覺得在九龍市區有這處背山面海,毗鄰維港,旺中帶靜的地區,是一處美麗的地方,有一條鄉交線般的巴士線,真的有點像外國小區小鎮的意境,是過份美化還是真實刻劃那就交由你去感受,最少這確切是1997年前香港人的真實生活縮影,包含住上一代人與人之間的共融和鄰里關係,當時居住環境擠迫,生活條件欠佳人人也不覺是一回事,對比現今是我們自我感覺進步了,嫌棄舊有生活方式,迫「熱狗」巴士也覺是活受罪,社會容納不了舊事物而要淘汰,還是大家當了「少爺兵」太久,直接一句「縱慣咗,唔襟挨」,筆者只是覺得那一個年代都有吃得苦和貪舒適的人。先不再討論這沒完沒了的問題,舊事物一天天地消失是不爭事實,所以筆者會繼續用照片和文字記錄光影下的油塘,這項「工程」由20年前起已經開始,在網絡上關於舊油塘的史料零碎,記載不多,希望這項「工程」能填補些少紀實。

本章部分資料參考自:

《油塘新回憶 New Memory of Yau Tong》Facebook專頁
《公屋醜聞》黃華輝著

Previous article尋找退役巴:S3BL435(FU7371)
Next article1998年3月:新機場千萬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