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巴在第二批11米利蘭空調巴士的訂單中,將其中一部髹上新款色彩,這個設計便是香港巴士迷常稱為「大食鬼」的款式。這部擁有新設計的主角是車隊編號129,在英國完成裝嵌及噴油後特意駛往市中心的道路,拍攝了下圖的官方照片。
新塗裝並沒有拖慢了投入服務的步伐,129於1990年6月跟其他第二批訂單的成員一起投入服務,估計是特意安排讓管理層及乘客評價,然後決定是否於下一張訂單的新車採用。下圖轉載自一報章,城巴特地在129投入服務的同時,於部份報章訂了半頁報紙版面,宣傳自己的新口號:「城巴與您,共闖繁榮千萬里!」,並提出香港不應該容許本地公共巴士服務停滯不前的概念。細看其內容,可以看到城巴如何推介自己的服務:
- 全空調系統,令旅程更感愜意
- 首創早餐巴士服務,方便上班一族
- 座位依照人體力學設計,寬敞舒適
- 司機經驗豐富,待客以誠
- 行車暢順快捷
- 高科技車身設計,洋溢時代感
的確,多年來城巴都能夠令人有豪華的感覺,別人說: 「我今日坐城巴去玩呀!」, 總會令人覺得這個旅程一定很舒適, 你有沒有聽過人說:「我今日坐九巴去玩呀!」 ? 老實說,我倒沒有聽過,巴士迷除外。
大食鬼這個名稱的由來,當然與車身兩邊大型紅色箭嘴有關,看起來像是城巴Citybus首個字母”C”字,加上數條紅色橫線,很有向前衝的感覺,配合城巴的形象。
城巴在母公司北海集團及徐展堂的帶領下,資金源源不絕,購買新車可謂極為快速。城巴於89年8月加訂12部空調利蘭後,於同年9月加訂50部同款新車,車隊編號130至179。正如上圖這個1990年廣告的末段提及,這五十部新車將陸續投入服務,令城巴在當時成為全球最龐大的公共冷氣車隊,事實上這五十部車於1990年10月至1991年8月期間出牌,就算九巴後來急起直追購入空調利蘭,當城巴179出牌當日,九巴仍只有41部空調利蘭(AL1-AL41)及31部空調巨龍(AD1),一直較城巴手上的為少,有趣的是這個紀錄在幾天後終在九巴空調巨龍陸續出牌後被打破。
上圖: 於英國剛完成裝嵌的135,與129相比,城巴作出的改動令其看起來更美觀,尤其是下層車頭擋風玻璃下的兩條白色粗線,取消後顯得更順眼。(上左: 城巴新聞稿相片,上右: Bryan Mann攝)
到1992年,180-204的一批利蘭奧林比安投入服務,同樣披上大食鬼款式的塗裝,參考Simon Lee於本網群組的貼文,該批車和131-179在外觀上有以下的不同:
1) 131-179以至106-130是用黃色紅字布質牌布,而180-204均用上黑色黃字的膠質螢光牌布,而且中英文字體均有顯著改變。但1994年開始,城巴也安排131-179改180-204統一用新款膠質螢光牌布,而且英文地點名更用上大細楷字型。
2) 106-179在當時是用舊款城巴標誌,同時會貼上A member of CNT group,車尾左右均貼上北海集團標誌,但180-204則用上新款城巴具衝刺感覺標誌,並且沒有貼上A member of CNT group字眼,同時只有很少數巴士的車尾左右貼上北海集團標誌。值得一提,城巴在1995年開始把標誌輕微改變,城巴兩個字不再用衝刺式字型,並且和CITYBUS英文緊貼著,到了1998年更全面改用今日所用的標誌。
3) 131-179左右車身有城巴與您,共闖繁榮千萬里(左邊)及Citybus moving comfortably ahead with Hong Kong(右邊)口號,車尾引擎蓋更貼上該口號的中英文。而180-204均沒有此口號,但最特別是12米版本飛天巴士色彩的339,是唯一一部1992年購入批次的利蘭,車尾引擎蓋貼上城巴與您,共闖繁榮千萬里及Citybus moving comfortably ahead with Hong Kong口號。
4) 131-179車頭牌箱左右食鬼是城巴舊款標誌,180-204則用上新款具衝刺的食鬼標誌
5) 106-179牌箱內是用上城巴舊標誌,180-204則用上新標誌。但1995年開始,城巴也為131-179改為城巴新標誌。
6) 106-179水撥是擺在擋風玻璃下方,180-204則擺在擋風玻璃上方。
7) 131-179車頭大燈對上是沒有白線,180-204車頭大燈對上是塗上白線。
樣辦車129新車時是白色車頂,131-179車頂在1990-1995年時是黃色,180-204新車落地是白色車頂。但1995年開始,城巴也安排131-179改為白色車頂。
下圖: 已投入服務的142,城巴不單派出此車行走圖中的62R,亦為其申領內地車牌,以行走跨境路線,擋風玻璃上十多張不同的証書可說是城巴利蘭奧林比安的特色之一。(網主攝)
1991年8月,行政局正式將港島半山麥當勞道至中環的12A路線批予城巴作專利經營,城巴決定於同年9月11日開始提供服務,碰巧城巴這五十部空調利蘭中最後一批新車(163至179)剛於7月至8月間投入服務,城巴當然派出這些新車行走此線,除了作為「省招牌」之用及穿梭中環的自家流動廣告外,更重要的是其高水平服務能得到政府及市民的信任,為其攻佔港島專利巴士服務作好準備,背後隱藏的不計成本式投資及實際虧蝕當然不會被提及。
下圖攝於上環舊港澳碼頭旁,即現時中區警署及上環海水抽水站一帶。同一批次的簇新空調利蘭166、165、168及175正在休息中,加上在路上行走中的成員,城巴於整條12A上投入的巴士數量相信達6至8輛。城巴開線後至93年2月前均是以這裡為總站,這裡也勾起我不少的回憶,皆因童年時坐船往澳門必定經過這裡,旁邊還有大笪地和1、2和3號線的總站呢。(網主攝)
下圖: 全車共提供上層53及下層41個座位,兩圖均攝於還未出牌的新車上, 車窗旁的簇新窗簾於行走一段時間後被拆除。在黑暗的上層車廂中隱約看到行李架及獨立的光管。(網主攝)
下圖:剛於英國完成裝嵌的174,外觀與其他同批次的兄弟相同,相信這與城巴策略性地希望統一其鮮明形象有關。(Bryan Mann攝)
下圖: 城巴的新口號除了貼於車身兩邊外,亦貼於車尾引擎蓋上,當然少不了左右兩邊引擎蓋的北海集團標誌,及城巴標誌下的一行小字”A Member of CNT Group”。至於那有趣的四顆車尾燈及那變成白色的車頂,會於後文再詳述。(網主攝)
相中177、179是1996年11月拍攝,也是城巴最後兩部131-179批次中最後的大食鬼色彩配舊標誌,當時城巴開始為全體非過境線的利蘭改油黃紅藍色彩,只剩下過境線才繼續使用大食鬼色彩,即使202在1996年11月意外後,在1997年2月復出時也是翻油成大食鬼色彩,只是城巴標誌用上1995年版本。直到1998年10月開始,城巴也為過境線翻油成黃紅藍色彩,首部翻油是333,到了1999年初更全面完成所有過境車隊的翻油安排,自此大食鬼色彩消失,直到179復刻大食鬼後才再出現。
文章目錄
1. 首批訂單: 圓窗利蘭106-117
2. 次批訂單: 進化版車身118-129
3.「大食鬼」首次曝光
4. 發展成熟: 180-205
5. 大食鬼的變化
6. 車尾變化
7. 引擎配置
8. 行走路線
9. 車身廣告
10. 火警及交通意外
11. 手作模型
12. 九十年代中期及往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