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主註:轉載自Ka Ho Ng於2018年6月的貼文,謹此致謝。)

德國巴士,對我來說總是有一種不可言喻嘅魅力。

這個故事要由平治巴士講起。小時候,在荃灣總會看到一些與眾不同嘅巴士,父親說這些是平治巴士。當時每年只有一次機會入屯門,就係去屯門嘅親戚屋企拜年。所以,這是一件盛事,總希望可以坐到這些與眾不同嘅巴士,但每次都未能如願以償。

直至有一年,拜年後在安定村等60X回家,竟然來了一部特見 – 夢寐以求嘅平治巴士。但我對這程巴士嘅印象係:十分擠擁,迫喺車頭,被家人包圍著,黑媽媽什麼風景都看不到。但是最深刻嘅印象,就係迫落車後親戚嘅一句話:“嘩,頭先部巴士超曬速喎”。快,就是我對德國巴士嘅第一個印象。

故事一轉,去到1997年。同學告訴我,在港島街頭看到一部樣子古怪嘅城巴MAN雙層巴士。當時覺得很有趣,因為從來不知道MAN有製造巴士。後來大夥兒去坐佢行E22,這條路線讓這部MAN巴士的優點,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 – 在北大嶼山公路逢車過車,然後可以如履平地般攀上白田嘅斜路,令我感到坐巴士時前所未有嘅推背感覺。從此愛上這部2500,令我對德國巴士更感興趣。

同年,城巴引入原裝嘅MAN單層巴士。既深且闊嘅車窗,硬朗嘅車身線條,醒目嘅外型,令我十分期待。果然,乘坐感跟之前坐過嘅德國巴士如出一轍,加速凌厲、避震柔軟、引擎聲既磅礡又悅耳悠揚,深得我嘅喜愛。猛獅巴士,彷彿是速度和氣勢嘅代名詞。

後來,得知城巴增購MAN雙層巴士,更加令我萬分期待。第一次看到這批巴士,是刊登在某年巴士年鑑,裝嵌中的圖片,第一個感覺是:為什麼樣子那麽奇怪?後來,因為配額制度,令這批巴士輾轉落戶九巴車隊,我特登放學後從沙田跑到屯門裝嵌廠,一睹新巴士嘅風采。考mock exam期間,更滿懷期待去坐首航60X線。但是,這些巴士在首日航嘅表現,同我對德國巴士嘅印象比較,可謂大相徑庭。縱使如此,首日航當日我也坐足4程60X,也無損我心目中德國巴士那份魅力和神秘感。

在往後許多年,無論係九巴ME、城巴2500、單層MAN、以及九巴AMN,很多時候都成為我跟朋友遊車河嘅首選。對我來說,這些德國巴士,從錶板佈置、內籠設計、座位排列,以至加速、行車、懸掛感覺,以及引擎機器聲響,都跟主流嘅英國巴士十分唔同,具有獨特嘅個性。每當坐上這些巴士,都給我十足嘅感覺。

近年搬入屯門居住,令我有更多機會成為AMN嘅坐上客,縱使60M、61M和61X並非我出行時經嘅恆常選擇,但我總會“製造機會”去乘坐這些AMN掛牌路線。雖然這些巴士開始步入晚年,雖然佢哋嘅表現一向毀譽參半,但對我來説,每個AMN旅程,都是深刻的、獨特的、享受的,越坐得多就越有深刻嘅感覺及體會。

時光飛逝,這些傳統德國巴士喺香港嘅數目,已是寥寥可數。這令我格外珍惜每一個倒數中嘅機會,去再次感受那份獨特嘅乘坐感,屈指一算,2018年我已坐過大約40次AMN巴士。即使現時香港有不少MAN A95投入服務,而且乘坐感覺也不俗,但相比這些老車,還是欠缺了一份個性、一種味道,恕我形容為“唔係嗰回事”。

猛獅巴士落戶香港時,小弟還是一個中學生,不知天高地厚。這些年來,見證住佢哋喺屯門新車落地,從第一天首航以來就成為座上客,到現在又喺屯門跟佢哋告別,一切彷彿返回原點。然而,自己已成家立室,這個城市亦已變得十分不一樣。故此,在這些傳統德國巴士煥發餘暉之時,小弟想寫下這篇文章分享少少個人感受,亦十分感謝谷主Dennis Tang兄通融,容許我張貼一些近年拍攝嘅照片,令到整個故事更加全面。

按:這篇文寫於上星期,當時還有幾部AMN在服役。過了昨晚,相信大家也知道,“the rest is history“了。

另外,此為小弟在2001年錄的平治引擎聲,錄於ME37@63X行走於屏山附近,按此下載

而這是今年4月,錄於AMN22@67M,行走於荃灣大窩口附近的引擎聲,按此下載

下圖:這個故事始於20多年前,由平治巴士開始。當自己可以出街影相遊車河,除了中巴之外,到上水、元朗坐ME遊車河是我的首選。坐在平治巴士上,穿梭於鄉郊之間,聽著悅耳既引擎聲,就像在享受環迴交響樂般。

下圖:第一次去搵2500,由於當時資訊有限,只知道部車行5B,不知道開什麼時間、甚至有冇出車都唔知道。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坐5B,在沿線觀察對頭車。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從銅鑼灣坐到去堅尼地城,終於見到2500在對面線。一廂情願的我,又沒有想其他方法去追車,估計佢2小時後會返黎,於是便在堅尼地城一帶呆呆的等,並且到一間巴士舖參觀。結果,一等就差不多3小時,最後坐2500到中環轉地鐵返屋企。

當時間巨輪越轉越快,今日的我,就算是對於自己喜愛的東西,也許都沒有當日嘅耐性去等待了。

這張相片攝於第二次坐2500,這次比第一次順利得多。童年時拍攝的照片,照片背後的故事都記得很清楚,一方面因為是童年回憶,其次是因為影菲林,每一格都係交學費,拍得很珍惜。所以翻看舊照片,就會想起拍攝當時的情景。

下圖:1998年1月,考完試坐剛出牌嘅龍運Trident到東涌遊車河。到城巴東涌廠逛逛,見到一部前所未見嘅單層巴士,初頭睇尾燈仲以為係三菱巴士(一樣係打橫排列),後來問朋友才知道係MAN NL262。NL262給我的第一個印象係,點解車窗可以咁深咁闊,整部車嘅線條十分流暢,跟其他英國巴士例如Dart, Lance很不同。到後來東涌線投入服務首天,才有機會一嘗這款原裝德國巴士行S系列路線,在機場島上駛過無數的迴旋處,連開車嘅師姐都迷路了。自此MAN NL262亦成為我遊車河嘅favourite,空閒時常與朋友去坐85, 41A, 47A等路線。

這張照片嘅特別之處,其實係用贈券曬5R後自己cut返3R,因為當時問同學爸爸借嘅手動機,只有50mm定焦鏡頭,所以要做“後期Photoshop”。

下圖:在1998年嘅UITP展覽會,終於能夠親睹Neoplan Centroliner嘅真身。喺AP投入服務之前,曾經對這批“超時代巴士”十分憧憬,但相比MAN巴士,Neoplan的坐感、車廂設計、引擎聲比較近似其他英國巴士,所以我的感受唔算深。但就算用今日嘅標準嚟睇,我認為Neoplan嘅外型都仲係十分劃時代,絕對配得上“超時代巴士”嘅美譽。

下圖:由於2500給我的美好印象,得知城巴增購MAN雙層巴士,令我十分期待。最後巴士落戶九巴,我也急不及待在放學後,“千里迢迢”從沙田來到屯門裝嵌廠,先睹為快。可惜未有親眼見過城巴色嘅Berkhof MAN。

來到屯門還有一個任務 – 就係去屯門市中心嘅天天曬相,為的是當時嶄新嘅富士激光沖印。當時我會儲起幾筒菲林,然後假日時一次過拎去屯門曬相,等候的過程就去坐九鐵B10M去龍鼓灘遊車河。後來,馬鞍山及大圍也有富士激光沖印,就不需要來到屯門去曬相了。2003年,轉用了數碼相機,從此就很少幫襯曬相舖,也很少再影巴士了。

下圖:今天,AMN已經退役,背景嘅裝嵌廠以至門前嘅平治私家車都不復再。曾經,我有擔心過,起左西鐵站之後,會否遮住裝嵌廠冇左正光位?怎料,時日如飛,裝嵌廠不再裝嵌新巴士,而自己也隨著興趣和人生嘅種種改變,很少去影巴士。相信這亦都係呢度唔少師兄嘅寫照。

下圖:2000年4月,AMN巴士終於投入服務,行走60X線。當時就算考緊會考Mock Exam,都一早去佐敦道碼頭坐首日航。記得當日都幾熱鬧,有幾十位同好專門來坐車同埋影相,相信呢度應該有不少師兄當日在場。當日,縱使新車表現未如理想,但基於對MAN巴士嘅熱愛,我都坐左4單60X。

下圖:兩款我很喜歡嘅德國巴士嘅合照。兩者都有相似嘅地方,例如同樣因使用恆星齒輪車軸,而產生響亮悅耳嘅行車聲;兩者嘅車窗、樓梯及座位佈局都有相似之處。我對這兩款“傳統德國巴士”,都很有深刻嘅感覺。

下圖:一直很喜歡傳統德國巴士這款vöv標準儀錶板,覺得美觀之餘也十分有代表性。坐平治巴士嘅導航位時,更加喜歡睇師傅用短暫停車制。感覺就像坐珍寶導航位時,睇師傅靈活操作算盤子般。

下圖:自AMN投入服務後,也成為我跟朋友們遊車河嘅一個熱門選擇。到後來自己也搬入屯門居住,也經常成為這批巴士嘅坐上客。坐AMN,當然不是為了追求如ME或者單層MAN那種速度感,但在好天氣時,一面坐在AMN的車廂欣賞屯門公路外的風景,一面享受AMN獨特嘅行車聲,對我來說是一件賞心樂事。

下圖:Berkhof車身AMN嘅吸引之處,就係擁有超闊嘅車窗,睇風景一流之餘,也令車廂十分光亮。

MAN在九巴車隊裡,屬於少數民族,維修上或許冇咁consistent。所以,或許是這個原因,相比其他“大路”車款,我覺得MAN比較有獨特個性,除了性能有差異 外,佢哋把聲每部都有啲唔同 – 有啲引擎聲較爲響亮,有啲車軸聲、波箱聲較爲明顯。恆星齒輪聲音介入時的時間也有分別,有些起步時已經可以聽到,有些在高轉時先才會介入。有些起步時嘅聲比較沉(例如2500),有的則比較“高音”。整體來說,MAN的行車聲音十分豐富、有層次感而不單調、很有原始機械操作嘅 感覺,十分有趣和引人入勝。

下圖:我很喜歡這款Fainsa Cosmic座椅,可能因為十分配合我嘅身形,所以每次都坐得很舒適。最初,我覺得Berkhof車身樣子十分古怪,但自從親身坐過B.MAN後,就開始欣賞Berkhof簡約實用嘅設計,沒有太多花巧和多餘嘅地方。其中一樣我十分欣賞嘅設計,就係向走廊照射嘅無間斷光管,令晚間嘅車廂十分柔和,對我來說是無可挑剔的。我認為巴士嘅光管應該照向走廊,而非照住座位嘅乘客,也很期待未來的巴士,會使用間接照明,以營造柔和、溫暖嘅車廂環境。

下圖:雖然中置樓梯或許未能盡用車廂空間,但我覺得以雙門單樓梯嘅12米雙層巴士嚟講,此設計對於乘客在車廂內嘅流動係最make sense的,可惜未能在其他巴士上普及。

講返AMN,我很喜歡Berkhof MAN以及AMN34/35這種車廂佈局,使下層車廂前半部採光十足,也善用輪拱上嘅空間安裝8張座位,實用之餘也別具特色。所以,我個人是喜歡Berkhof多於Volgren的。

下圖:相信對於巴士迷,坐AMN巴士,首選必定是車頭兩張導航位。MAN輪拱上嘅座位嘅可貴之處,就係唔需要乘客爬上幾級嘅樓梯就可以坐到,而且座位旁有既高且闊嘅車窗,縱使面壁也不至於看不到風景。隨住AMN逐漸淡出,越來越珍惜每次坐在這座位嘅機會。

下圖:今年1月,最後一次坐到AMN1,當日早上行259C前往尖沙咀。巴士到達尖沙咀尾站清客,留下了這個美麗的倩影。不知何故,跟幾部AMN特別有緣,AMN1係其中之一。

下圖:2018年,在屯門南廠不時見到已退役嘅AMN,回想起18年前,放學後特登去屯門裝嵌廠睇新車落地嘅佢哋,百般滋味在心頭。這些巴士彷彿代表著自己的童年,它們的退役也提醒自己要放眼未來,繼續向人生的下一階段先前進,縱使是如何的不情願。這些年來,在工作上學到一個道理 – “it is what it is”,雖然有點阿Q精神,但也要學會接受改變。

下圖:一眾十分喜歡的德國巴士,突然要在2018年提前再見,實在是始料不及。”It is what it is”,最重要是曾經擁有、曾經珍惜,到失去時無怨無悔,還賺了一個美好嘅回憶。

下圖:昨晚,收到AMN last day嘅消息,心想,這一天終於要來臨。很感恩,身在香港,也可以馬上抽空去坐farewell trip。在友愛南總站,AMN27準備開出最後的營運班次,昨晚也有十多位巴士迷專程來捧場。

下圖:AMN27緩緩地駛到荔景北總站,稍作休息,就私牌回屯門轉車站開出最後嘅員工接送班次,然後隨即退役。AMN最美一夜,就這樣劃上句號。

下圖:8年匆匆走過,很感恩,仍然能夠親歷一批又一批嘅巴士嘅一生。有時在想,18年是一個怎樣嘅概念呢?18年,足夠由初生嬰兒變為成人,又足夠從幼稚園入學直到大學畢業,感覺好像十分漫長,但實際上又似風般飛去。

最後,老土的講一句,”Good bye and thank you”。多謝你們成為香港巴士歷史嘅一部份,感謝你們為我留下一個又一個美好嘅童年回憶。

附上一條短片,讓大家可以再回味坐AMN的感覺。

全文完

相關文章:

Neoplan Centroliner及Volvo Super Olympian的Catalogue

外地巴士遊:去德國柏林坐MAN SD200 D85

外地巴士遊:德國慕尼黑的MAN Bus Forum

外地巴士遊:2015年瑞士PostAuto的Neoplan Centroliner N4426/3

Previous article童年回益:駕駛巴士初體驗
Next article我們的陳慧琳系列 – 首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