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中巴將被火燒燬車身的水翼船AD4589成功裝上雙層車身,為車隊雙層化展開序幕,而LS車系的出現亦與此有莫大的關係。
這個長度只有25呎1吋的水翼船底盤,裝上了原訂購予新車M24的Metal Sections車身, 看起來與一部普通的M一模一樣,只是車身的長度由M的28呎被稍稍修改為適合水翼船長度的26呎。車身高度為14呎7吋,稍為比M低1吋,這亦為後來LS的出現埋下伏線。
中巴銳意將S車系發展成半山區路線的主力用車,並於1971年嘗試將它駛往山頂,希望可以用作行走中環至山頂的15號線。可惜,S系未能安全地駛過山頂道與加列山道天橋交界的一段路,原因是該處只能接受最高14呎4吋高的車輛安全通過,而S系比這個要求多了3吋,最終測試失敗。
下圖: 山頂道其中一段需駛過加列山道天橋的橋底,對中巴來說是個挑戰,從橋底的損毀痕跡亦可看到多年來也難倒了不少其他車輛。(Google 地圖)
中巴並沒有放棄,並嘗試將來自英國的二手及低車身(Low-bridge)款式的後置引擎巴士Leyland Atlantean(LA)行走15號,初期於冬天測試時情況尚可,但一到夏天便出現散熱問題,中巴最後還是繼續研究採用前置引擎巴士行走該線。1973年1月,中巴成功將一個經改裝為高度只有14呎2吋車身安裝在一部水翼船上,並成功駛過加列山道天橋下的一段山頂道,測試終於成功。中巴給予這部低車身的紅蕃頭為LS,意即Low Short – 低車身及短車身的結合。
於是,中巴將部份原安排改裝為正常高度(即S系)的水翼船,轉為改裝成LS,加上原來水翼船的吉拿6LX引擎被保留,為巴士提供強大馬力,成功將山頂路線雙層化。於1973至1976年間,中巴一共改裝了56部LS,最後一部LS於1976年9月完成,而它亦是本文的主角 – LS56。
LS56於八十年代末期一直是來往西灣河碼頭至赤柱的14線字軌車,並於約91年退役。退役後,中巴一如處理其他退役巴士一樣,沒有立即將它拆卸,而是將它停放在柴灣珍寶廠裡。約1992年,小西灣廠啟用,中巴旋即將一批已重建車身的紅蕃頭LX連同LS56、M40、M42及PD525等一起搬往新廠停泊,成為了那裡的新居民,一列不同年代的紅蕃頭泊在一起,非常壯觀。走到車上,發現車內各部份大致原好,亦可以再次感受七八十年代乘坐紅蕃頭的感覺。
最後,LS56於約1994年被拖往珍寶廠拆卸,與其他數部老爺巴士一起消失。
下圖:LS56於退役後停泊於珍寶廠,車頭向著柴灣道。LS與S都是只有一道車門,並一直採用一人操作(OMO)模式,司機同時負責監察乘客於上車付款。車身看來大致完好,車尾路線牌攪著84號,至於是否真的在它最後一天曾行走過該線就不得而知了。
下圖:約1992年,中巴將LS56及一批紅蕃頭拖至新建立的小西灣廠(其實只是一塊空地,用作停車場)。LS56的引擎蓋被拆除,但車頭燈則被棄置在地上,唯有將它放回「原位」。七十年代原來的設計是將車頭燈放在那個Birmingham front散熱水箱蓋上,圓形的痕跡仍隱約可見,後來在運輸處要求下才將所有同款安排的巴士改裝車頭燈至車頭兩旁。散熱欄柵相信是故意被遮蓋,估計是被免引擎及散熱器受到天氣及雨水侵蝕。
下圖:車廂下層內望,下層載客量為26個座位及16個企位。由於是前置引擎,整個下層車廂均可用作放置坐椅,與現在的後置引擎巴士完全不同。沒有倒頭的安排,所有座位均向前或向側,車尾並設一太平門, 乘客踏上最後一排座椅上便可推出太平門離開。太平門上是車尾路線攪牌器,並設一小孔讓司機在不需打開掩蓋的情況下仍能看到號碼。 由於是下層的關係,頂部不設下車鐘,乘客需走近下車門按鐘。
下圖:上層共可載客36人,以2+2的方式編排 – 當然與現在的2+2有點不同,座位並非獨立座椅,而且闊度其實只夠一個半人坐下,所以走廊比現在的巴士寬闊得多。留意在樓梯位後有一個單人座位,頗為特別。
下圖:從車尾看整個上層,可以看到樓梯與車頭之間還有一排座掎,這亦是那個年代的普遍安排,PD及M也是如此。
下圖:LS56的駕駛室。LS採用Daimatic SCG340半自動波箱,在七十年代來說已是十分先進了。
建立日期: 2011年6月15日
相片拍攝: 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