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巴訂購了兩部配上Metal Sections車身的佳牌亞拉伯五型巴士,與以往購入的LW型巴士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其長度及軸距分別縮短了兩呎及兩呎兩吋,即只有28呎及16呎4吋,而配備的引擎亦改為馬力達150匹的吉拿6LX,這些特別的改動都希望令這款新車能更勝任行走市郊及南區的路線。
新車的車隊代號為M,相信是來自中等長度”Medium”的意思。兩車於1967年投入服務,由於表現十分理想,因此中巴旋即決定購入另外42部同款巴士,並於1969至1971年間投入服務,主要行走途經薄扶林道、花園道、黃泥涌狹道及石澳道的路線。大部份M型巴士於1982至1986年間陸續退役。
本文主角M40於1971年6月11日投入服務,服役十多年後,於八十年代後期起與M42、LS56、PD525等一起行走14號(西灣河至赤柱炮台)。直至約1991年,中巴將這數部老爺巴士退下火線,並停放在柴灣珍寶廠內。1992年,隨著小西灣廠的啟用,中巴將M40及一批紅蕃頭搬遷至該廠停泊。最後此車於數年後被拖至珍寶廠拆卸,整個M系巴士只餘下已改裝為工程車的M41 (AH4134)能繼續行走並過渡至新巴。
下圖:M40仍然披著紅色塗裝的時代,中巴曾試行兩個地點牌以一上一下形式同時顯示,取消後將下面的顯示窗以油漆遮蓋,變成圖中的古怪模樣。(Gary Tang提供,估計原圖來自政府新聞處)
下圖:M40被拖至小西灣後的情況,雖然已停駛多年,但車身狀況仍然良好,亦沒有太多部份被拆除。 (網主攝)
下圖: M1-M42巴士可容納84名乘客,包括上層39個座位、下層29個座位及16個企位,與LS56在座位編排上最大分別是下層的橫排座位較長,上層則多了一排座椅。我對下層車尾的路線攪牌器尤其深刻,因不少司機在攪牌後都不會關閉它,令我可以一看攪牌器的模樣。(網主攝)
下圖: 司機位置與一般紅蕃頭分別不大。 (網主攝)